• 剋證全體大用作用次明第五止觀作用者。謂止行成故。體證淨心。理融無二之性。與諸眾生。圓同一相之身。三寶於是混爾無三。二諦自斯莽然不二。怕兮凝湛淵渟。恬然澄明內寂。用無用相。動無動相。蓋以一切法。本來平等故。心性法爾故。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。謂觀行成故。淨心體顯。法界無礙之用。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。興大供具。滿無邊剎。奉獻三寶。惠施四生。及以吸風藏火。放光動地。引短促長。合多離一。殊形六道。分響十方。五通示現。三輪顯化。乃至上生色界之頂。下居兜率之天。託影於智幻之門。通靈於方便之道。揮二手以表獨尊。蹈七步而彰唯極。端坐瓊臺。思惟寶樹。高耀普眼於六天之宮。徧轉圓音於十方之國。蓮華藏海。帝網以開張。娑婆雜土。星羅而布列。乃使同形異見。一唱殊聞。外色眾彰。殊光亂彩。故有五山永耀。八樹潛輝。玉質常存。權形取滅。斯盡大悲大願熏習力故。一切法。法爾一心作故。即是甚深緣起之用也。
    (繇止行成。尅證全體。繇觀行成。能興大用。此總明作用之大端也。能證三諦之智。名為佛寶。所證三性之理。名為法寶。理外無智。智外無理。名為僧寶。故混爾無三也。分別依他二性。名俗諦。真實之性。名真諦。又三性俱名俗諦。三性無性名真諦。又三性三無性名言建立俱名俗諦。三性三無性本惟一心名真諦。故莽然不二也。餘可知。)
  • 明雙遮雙照作用又止行成故。其心平等。不住生死。觀行成故。德用緣起。不入涅槃。又止行成故。住大涅槃。觀行成故。處於生死。
    (不住不入。是雙遮。能住能處。是雙照也。)
  • 明離過具德作用又止行成故。不為世染。觀行成故。不為寂滯。又止行成故。即用而常寂。觀行成故。即寂而常用。
    (不染不滯。是離過。用寂寂用。是具德也。)
  • 明融即離微作用又止行成故。知生死即是涅槃。觀行成故。知涅槃即是生死。又止行成故。知生死及涅槃。二俱不可得。觀行成故。知流轉即生死。不轉是涅槃。
    (諸法從本來。常自寂滅相。不復更滅。故生死即是涅槃。二乘所證涅槃。仍是真常流注。故即是變易生死。此對待論融即也。二種生死。元無生死之相。如舉波即水。故生死即是涅槃。三德涅槃。亦無涅槃之相。如全水在波。故涅槃即是生死。此絕待論融即也。隨緣常不變故。生死涅槃二俱平等。無有二相可得。所謂其入離也。不變常隨緣故。隨流轉緣。名為生死。隨不轉緣。名為涅槃。所謂其出微也。初備顯作用竟。)

問曰。菩薩即寂興用之時。三性之中。依於何性而得成立。答曰。菩薩依依他性道理故。能得即寂興用。兼以餘性。助成化道。此義云何。謂雖知諸法。有即非有。而復即知。不妨非有而有。不無似法顯現。何以故。以緣起之法。法爾故。是故菩薩常在三昧。而得起心憫念眾生。然復依分別性觀門故。知一切眾生受大苦惱。依依他性觀門故。從心出生攝化之用。依真實性觀門故。知一切眾生與己同體。依分別性止門故。知一切眾生可除染得淨。依依他性止門故。不見能度所度之相。依真實性止門故。自身他身本來常住大般涅槃。
(答中先標二義。次別釋成。謂雖知諸法下。釋依依他性道理也。然後依分別下。釋餘性助成化道也。)

又若初行菩薩欲有所作。先須發願。次入止門。即從止起觀。然後隨心所作即成。何故須先發願。謂指尅所求。請勝力加故。復何須入止。謂欲知諸法悉非有故。是故於一切有礙之法。隨念即通。何故即從止起觀。謂欲知一切法皆從心作故。是故於一切法有所建立。隨念即成也。若久行菩薩。即不如是。但發意欲作。隨念即成也。諸佛如來。復不如是。但不緣而照。不慮而知。隨機感所應見聞。不發意而事自成也。譬如摩尼。無心欲益於世。而隨前感。雨寶差別。如來亦爾。隨所施為。不作心意。而與所益相應。此蓋由三大阿僧祇劫。熏習淳熟。故得如是。更無異法也。
(先明初行方便。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。然非因初行。安有久行。非有久行。安得成佛。故知欲成佛者。須學初行之方便矣。)

心性自清淨。諸法唯一心。此心即眾生。此心菩薩佛。生死亦是心。涅槃亦是心。一心而作二。二還無二相。一心如大海。其性恆一味。而具種種義。是無窮法藏。
(初一句。總頌真體。次一句。攝事歸理。無一法而非全心也。次四句。全理成事。無一法之全理不還具眾生佛菩薩生死涅槃種種法也。一心作二。即不變常隨緣義。二無二相。即隨緣常不變義。海喻可知。
)

  • 法說是故諸行者。應當一切時。觀察自身心。知悉由染業。熏藏心故起。既知如來藏。依熏作世法。應解眾生體。悉是如來藏。復念真藏心。隨熏作世法。若以淨業熏。藏必作佛果。
    (觀察自身心。謂約染濁分別性修止觀也。知悉由染業。熏藏心故起。是約染濁依他性修止觀也。應解眾生體。悉是如來藏。是約染濁真實性修止觀也。復念真藏性等四句。是以染例淨。即約清淨三性修止觀也。又如來藏依熏作世法。是知不變常隨緣也。眾生體悉是如來藏。是解隨緣常不變也。世法既爾。佛果例然。約性。則一真平等。約修。則因滿果圓。所以必須依止一心。勤行妙止觀也。)
  • 喻說譬如見金蛇。知是打金作。即解於蛇體。純是調柔金。復念金隨匠。得作蛇蟲形。即知蛇體金。隨匠成佛像。
    (蛇喻染濁分別性。打喻染濁依他性。蛇體純是調柔金。即喻染濁真實性。又打金作蛇。喻不變隨緣。蛇體純金。喻隨緣不變也。蛇體金。喻現前一念心性。匠。喻止觀法門。成佛像。喻成出障淨法身也。)
  • 合結藏心如真金。具足違順性。能隨染淨業。顯現凡聖果。
    (金可為蛇為像。即是具足蛇像二性。故能隨匠打作蛇像。藏心亦爾。本具違順二性。故能隨染淨二業。顯現凡聖二果。然正為蛇時。像性仍在。故可轉蛇作像。則知正在染時。淨性仍在。故可轉凡成聖也。蛇像非佛像。故須修證。佛金即蛇金。故常平等。彼執性廢修。執修昧性者。安知常同常別。法界法門哉。二頌觀法竟。)

以是因緣故。速習無漏業。熏於清淨心。疾成平等德。是故於即時。莫輕御自身。亦勿賤於他。終俱成佛故。
(淨心為因。淨業為緣。因必藉緣。故須速習無漏業緣。熏於清淨心之真因。令成本來平等之妙德也。我心既即佛性。安可輕御。御者。用也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安可賤他。既不自輕。亦不賤他。是名平等佛德。)

此明止觀作用竟。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。
(已上第二大科廣作分別竟。)